熔融指數儀(yi) 質量法和熔體(ti) 流動速率測定儀(yi) 體(ti) 積法的區別?FR-1811A熔融指數儀(yi) ,全稱熔體(ti) 流動速率測定儀(yi) ,是一種表示塑膠材料加工時的流動性的數值。
昆山鷺工儀(yi) 器提示其測試方法是:
先讓塑料粒在一定時間( 10 分鍾)內(nei) 、一定溫度及壓力(各種材料標準不同)下,融化成塑料流體(ti) ,然後通過一直徑為(wei) 2.1mm 圓管所流出的克( g )數。其值越大,表示該塑膠材料的加工流動性越佳,反之則越差。
常使用的測試標準是 ASTM D 1238 ,該測試標準的量測儀(yi) 器是熔融指數儀(yi) 。單位: g/10min
測試的具體(ti) 操作過程是:將待測高分子(塑料)原料置入小槽中,槽末接有細管,細管直徑為(wei) 2.095mm ,管長為(wei) 8mm 。加熱至某溫度(常為(wei) 190 度)後,原料上端藉由活塞施加某一定重量向下壓擠,量測該原料在 10 分鍾內(nei) 所被擠出的重量,即為(wei) 該塑料的流動指數。有時您會(hui) 看到這樣的表示法: MI25g/10min ,它表示在 10 分鍾內(nei) 該塑料被擠出 25 克。一般常用塑料的 MI 值大約介於(yu) 1~25 之間。 MI 愈大,代表該塑料原料粘度愈小及分子重量愈小,反之則代表該塑料粘度愈大及分子重量愈大。
熔體(ti) (質量)流動速率用MFR表示,單位為(wei) :克/10分鍾(即g/min)
公式表示:MFR(θ、mnom)=tref×m/t=600×m/t(g/10min)
式中:θ——試驗溫度
mnom——標稱負荷Kg
m——切斷的平均質量g
tref——參比時間(10min):600
t——切斷的時間間隔單位:秒。
例:一組塑料試樣,每30秒鍾切取一段,各段質量的結果是:0.081克、0.086克、0.081克、0.089克、0.082克。
切斷的平均質量m=(0.081+0.086+0.081+0.089+0.082)÷5=0.0838≈0.084(克)
代入公式:MFR=600×0.084/30=1.680(克/10分鍾)
除了熔體(ti) 流動速率( MFR )質量法,還可以用熔體(ti) 體(ti) 積流動速率( MVR )體(ti) 積法FR-1811d熔體(ti) 流動速率儀(yi) 來進行測定。
熔體(ti) 流動速率,原稱熔融指數,其定義(yi) 為(wei) :在規定條件下,一定時間內(nei) 擠出的熱塑性物料的量,也即熔體(ti) 每 10min 通過標準口模毛細管的質量,用 MFR 表示,單位為(wei) g/10min 。熔體(ti) 流動速率可表征熱塑性塑料在熔融狀態下的粘流特性,對保證熱塑性塑料及其製品的質量,對調整生產(chan) 工藝,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(yi) 。
近年來,昆山鷺工儀(yi) 器提示熔體(ti) 流動速率從(cong) “ 質量 ” 的概念上,又引伸到 “ 體(ti) 積 ” 的概念上,即增加了熔體(ti) 體(ti) 積流動速率。其定義(yi) 為(wei) :熔體(ti) 每 10min 通過標準口模毛細管的體(ti) 積,用 MVR 表示,單位為(wei) cm3/10min[1] 。從(cong) 體(ti) 積的角度出發,對表征熱塑性塑料在熔融狀態下的粘流特性,對調整生產(chan) 工藝,又提供了一個(ge) 科學的指導參數。對於(yu) 原先的熔體(ti) 流動速率,則明確地稱其為(wei) 熔體(ti) 質量流動速率,仍記為(wei) MFR 。
熔體(ti) 流動速率與(yu) 熔體(ti) 體(ti) 積流動速率已在最近的 ISO 標準中明確提出,我國的標準也將作相應修訂,而在進出口業(ye) 務中,熔體(ti) 流動速率的測定也將很快得到應用。